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站在庄严的国旗下,共同思考一个永恒的课题:如何用智慧和行动守护我们的生命与家园?自然灾害虽不可控,但防灾减灾的意识与准备却能为我们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从三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2023年5月,湖南某中学的实验室因电路老化突发火情。浓烟瞬间弥漫楼道,但全校师生仅用3分钟就全部撤离到操场。奇迹的背后,是学校每月一次的消防演练:同学们牢记“弯腰捂鼻、贴墙快走”的口诀,每间教室都张贴着逃生路线图,走廊的灭火器旁贴着操作指南。更令人敬佩的是,起火时,两名学生第一时间用灭火毯扑灭了实验台上的火苗,阻止了火势蔓延。这告诉我们:防火的关键不仅是逃生技能,更是日常的隐患检查。 请同学们回家后检查家中电器线路是否老化,提醒父母勿在楼道堆放杂物,让“隐患不过夜”成为习惯。
今年暑假,浙江某村庄的河边立起了一块醒目的警示牌,上面写着“水深危险,禁止游泳”。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去年夏天,两名中学生因私自下水游泳不幸溺亡。而就在上周,另一名男孩落水时,同伴没有盲目施救,而是迅速抛出救生圈,并拨打120,最终化险为夷。防溺水不是简单的“不准下水”,而是要学会“智慧救援”。 如果遇到他人溺水,请牢记“叫叫伸抛”四字诀: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用长杆或衣物延伸救援、抛送漂浮物。记住,生命的重量,需要我们共同托举。
2008年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在80秒内坍塌,而桑枣中学的师生却因每学期一次的防震演练全员生还。去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中,某小学的孩子们听到警报后,迅速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待震动停止后,沿指定路线撤离到操场,全程仅用2分10秒。他们的书包里常备着应急哨、压缩饼干和饮用水,教室墙上用荧光材料标注了安全三角区。当地震来临,每一秒的冷静都来自千百次的练习。
在我们校园里,每学期的应急疏散演练、每周的安全教育课、定期开展的校舍安全隐患排查,都在编织着生命的保护网。当我们认真练习避震护头的标准姿势,当我们在新增的应急逃生路线图前驻足观察,就是在践行古人”防患于未然”的生存智慧。
这份守护应当延伸到每个家庭。建议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共同完成三件事:确认家庭逃生路线、准备包含饮用水和手电筒的应急包、熟记所在社区的避难场所。德国飞机涡轮机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海恩法则”警示我们:每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 那些精心准备的家庭应急包,那些反复演练的逃生路线,正是掐灭灾难火苗的关键之举。
此刻望向远处的青山,想起去年台风”梅花”过境时,那些提前加固的堤坝、转移的群众。这让我想起《论语》中的箴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穿越时空告诉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提前谋划,是守护幸福生活的关键。两千年前的智者早已道破防灾的真谛——只有心怀远见做好防备,才能避免灾难来临时的慌乱与伤痛。
老师们、同学们, 防灾减灾是永不过时的生命课题。让我们把每次演练当作真实的考验,让安全知识成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当防灾意识融入日常,当应急准备成为习惯,我们就能构筑起守护生命与家园的钢铁长城。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