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由我来做国旗下的讲话,我演讲的主题是《爱护眼睛、珍爱光明》。
2020年4月21日习总书记在调研时提到,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他的隐忧,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便是强身健体。为了提高学生体质,控制近视蔓延,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让孩子用眼“张弛有度”,我们学校坚持每日晨跑、两操,组织安排丰富的体育大课间,开发特色兴趣班、设计精彩周末活动等,抓牢、抓实健康、儒雅、好学、进取的办学宗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那么如何预防近视呢?同学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防止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造成眼部疲劳。
2.矫正读写的姿势,保持“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桌子距离一拳、握笔的手指指尖到笔尖距离一寸。此外,还要避免躺着看书、在摇晃的车上阅读,室内看书要选择适宜的光线。
3.多做户外运动。户外活动能更多地接触阳光,阳光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阻断眼轴的增长,减少眼轴发育过快的风险。
4.从饮食上来讲,多食用富含叶黄素、花青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蔬菜、水果,少吃高糖、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物,注意均衡饮食,不挑食,保持营养充足。
5.坚持做好眼保健操。我国传统中医研究出来的眼保健操,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有相当大的助益,也是中医文化的一个瑰宝。有很多人说每天都做,为什么视力还是下降。这要看眼保健操穴位是否准确,力度是否到位。
6.定期到正规眼科进行视力检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动态地记录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及变化过程,对于近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呵护好眼睛,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校园文化国学经典课堂之——耻。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提到: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我国自古就有羞耻观念,道德上的耻感是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本能性情感之一。在古代,耻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一个重要情感价值体验,然而,历史发展到当今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革,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荣耻错位、行不知耻等道德行为失范,一些人的道德耻感缺失现象日益严峻。培育耻感这一情感体验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开展合理有效的道德耻感教育有极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道德耻感是个体因自己或是他人的言行、思想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或者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时产生的一种否定性情感状态或是情感体验。这种否定性状态体现为痛苦、悔恨、愤怒、难堪、自责、感到不光彩等心理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耻明耻意识逐渐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们的校园,有阳光灿烂的笑脸,有乐于助人的好少年……但你是否发现不文明的行为呢?地上随意乱扔的垃圾、班级里同学之间的争吵、宿舍里不爱护公物的行为,乃至卫生间里未能文明如厕的举止……当你们发现这些不当举止后,是否能及时指正,帮助同学改正陋习呢?知耻而后勇。只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才有改变问题的决心。可以说,一个人有了羞耻感,做了恶事会心存愧疚、不安,从而在良心上过意不去。通过知耻,我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就能正确对待生活中所出现的人或事,能正确做出应有的判断,知耻避耻,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还可能会感化他人,传递下去,让人们自觉按照社会道德规范不做可耻之事,从而促成整个社会良好的文明风尚。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